一部慢讀的漫畫
我珍惜重新閱讀一本書的時光。與一本書道別後,我們各自生活一段時間,當又再選擇拿起這本書時,不僅需要極大的緣分,過去或許未能理解的,也重新有辨別的機會。而我也相信,一部好作品必定是耐讀的,細節在尋常之處安靜地透現出來,如慢火熬湯,手捧暖杯,於秋涼時品嚐湯頭醇美。
《SUNNY》即是這樣的作品。松本大洋的童年時期因為與父母分離住在托育機構,曾經一次的受訪中,松本大洋說,這是他人生中很戲劇化的一段時光,他一直想畫,但仍然選擇擱置,直到有一天,認為自己足以挑戰自傳型的故事,於是才以自身的經驗創作這部作品。那是畫業即將屆滿30年的時間點。過去我時常對松本大洋筆下的角色,尤其是小孩總是身穿星星符號的衣服感到好奇,當知道《SUNNY》中托育機構的名字是「星之子學園」時,才意會松本大洋早在人物背後蘊藏著溫柔。
《SUNNY》很適合慢讀,時隔三年再讀這部作品時更加肯定這一點。松本大洋個人繪畫風格強烈鮮明,在許多專訪與評論已有相當精采的介紹,本文不再贅述。私心認為,這部漫畫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人物角色的塑造方式。《SUNNY》可以說是一部主角和配角同等重要的漫畫,即使在敘述比例上有差距,有些角色出現場景較少卻仍然有獨立性格,沒有畫出來的,反而讓故事尾韻更加綿長。
舉例子來說。故事中的「阿靜」是一位戴厚黑框眼鏡的男孩,他擅長背誦許多知識,個性沉默,非常思念家人,一直想要找機會離開星之子。有一天,新來的孩子「小透」無法適應新環境,阿靜因為感同深受,便帶他到「SUNNY」──一個只屬於小孩子的基地。小透跟阿靜說每天都會夢到自己回家,阿靜回答:「我也很常夢見。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,爬上長長的樓梯,就可以看見我家附近一帶。我總是夢到自己爬上樓梯的情景……但是,最近都會在爬到一半的時候察覺……『又在做這個夢』,然後,就蹲在原地,等到醒來為止。一直等著足立先生或是美津子姊來叫我起床。」
這是松本大洋描繪角色更往前一步的地方。一個想家的人做的夢,和一個想家卻無法回家的人所做的夢,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。
小透的媽媽後來出現,和小透一起向大家道謝離開,學園裡的孩子很快又恢復喧鬧,平常嚴肅的阿靜,此刻臉上帶著微笑。當日夜裡,松本大洋以三頁滿版畫下阿靜做的夢,無聲的夢,最後的畫面,停在阿靜階梯上坐著等待陽光。
我覺得這是《SUNNY》帶給我另一種閱讀漫畫的感受,不追求戲劇性十足的娛樂效果,而是重視一句句的對白,細膩地著墨人的孤獨,用畫作去表現故事飽含的情感。故事裡的角色總有無法被理解的部份,在倔強的表面和壓抑之下,松本大洋的漫畫卻能將人柔軟和真摯的心,幾乎不著痕跡地表露出來。重讀這部作品後,我也確信自己將來會有下一次、再下一次的重讀,也願將這本特別的漫畫再度推薦給你/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