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靜寂工人:碼頭的日與夜》講座後記

  「他們是我們嗎?」

.

  透過八個月的田野調查,明毅寫成《靜寂工人》一書,以及今晚的講座。這個問題的解釋逐漸清晰,我們如何從一群人的身上看見背後的成因,而不只是單純將問題歸於個人。

.

  「當一個人有死亡的意識,你或許可以說是個人因素,但是當你遇到十個、二十個人、甚至上百個人,你隱約知道一定哪裡有問題……」。於是明毅帶著疑問和她的研究計畫,前往高居全台自殺率排名第一的基隆。

.

  人類學的刺激,並不是建構一套理論,而是設定新的問題,用新的方式來看舊問題。我們往往很難發現自身所處的文化情境,因為太過熟悉了而覺得理所當然。

.

  例如碼頭的男性工人為什麼和茶店仔的阿姨有「做伴」的情感需求,是因為漢文化裡對於男人的期待,做為一個男人,是「不輕易說出自身的苦」、「不多過問另一個男人的傷」。加上碼頭工人因國際貨船隨時入港,必須全天在碼頭附近「等候」,長時間又不能走遠的工作樣態,使一個個男人離開家庭。

.

  又如國際貨船駛離基隆港,碼頭民營化後,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人失業。社會大多數人對於「底層」的認知是經濟的匱乏。但明毅認為,經濟的抽離只是第一步,真正的「底層」是文化價值所建構一個人的感受。當我們認同「有錢最大」的信念時,便可與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浪潮無縫接軌,任意將勞工當成物件,使企業追求最大利益。

.

  當我們認同這樣的價值時,碼頭工人身上發生的故事,就不會是單一或特殊的案例,而是會在不同的時間點,以不同但相似的故事繼續發生。

.

  謝謝在這麼寒冷的晚上,來書店參加這場講座的讀者。也祝福這本書將成為一條明確的線索,不論何時,也不管身在何方,只要有人想走出迷惘,想理解人群的苦難和其文化情境之間複雜的關係。最後以明毅簽書時寫下的話為活動結尾:

.

  「願不斷地看見與思考能帶你走到最遠的地方」。


喜歡的話
可以點擊書封與梓書訂購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