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年前,書店舉辦一場印度詩人卡比兒的講座,邀請譯者,也是詩人的孫得欽引介。過程當中,孫得欽提到《箭術與禪心》一書,一位德國的哲學家至日本學習箭術,認為自己過去有步槍射擊的經驗,應當可做為學習箭術的入門,然而,卻無法理解師父的話語:
「射手不瞄準自己地瞄準了自己,不擊中自己地擊中了自己。」
活動結束後,我對這句話印象很深刻,想找這本書來看,但發現這本書絕版許久,也未見舊書拍賣市場上出現。原本抱持隨緣的心態,書有就有,沒有就沒有,但是兩年來,遇到同樣在找這本書的人竟然不少,讀者問我,這件事就成了責任,往後去逛其他二手書店時會特別留意,但還是很可惜,並沒有遇見。
今年看到這本書再版的消息,原著出版於1953年,2004年發行中文版,2021年重新再版。同樣由心靈工坊出版,書名更名為《箭藝與禪心》,作者奧根.海瑞格,由魯宓翻譯。
海瑞格教授做為一個求道者,嘗試敘述在日本六年時間中,跟隨一位偉大的箭術老師學習的經過,詳細回溯自己面對的謎題,與曾經必須克服的困難和障礙。但是書的一開始,他也闡明話語將帶來猶疑。說明比學習困難。
●
要把箭射好,放箭時絕不能震動。但是我怎麼做都不對。如果我盡可能握緊手指,則鬆開手指時就無法不震動。但是相反地,如果我輕鬆地拉弓,則還沒有達到張力頂點,弓弦就會從手中扯脫,固然是猝不及防,但仍然太早了些。我被困在這兩種失敗中,找不出方法逃避。
◌
師父回答說:「你握住拉開的弓弦,必須像一個嬰兒握住伸到面前的手指。他那小拳頭的力量讓人驚訝,而當他放開手指時又沒有絲毫的震動。你知道為什麼嗎?因為嬰兒不會想:我現在要放開手指去抓其他東西。他從一件東西轉到另一件東西,完全不自覺,沒有目的。我們說嬰兒在玩東西,而我們也可以說,是東西在跟嬰兒玩。
●
「也許我懂你這個比喻的意思,」我表示,「但是我是不是處於完全不同的情況呢?當我拉弓時,到了某個時刻我就會感覺:除非立刻放箭,否則我就忍耐不住張力。於是呢?我就會開始喘氣不已。所以不管我願不願意,我都必須放了箭,因為我無法再下去了。」
◌
「你把困難形容得再恰當也不過了,」師父回答說,「你知道你為何無法等待下去?為何在放箭之前會喘氣?正確的放箭始終未發生,因為你不肯放開你自己。你沒有等待完成,卻準備迎接失敗。

可以點擊書封與梓書訂購:)